一名在重庆的社区设计师:介入场景营造完善生活日常

发表时间: 2024-01-14 11:28:54 作者: 行业新闻

  这座城市中的建筑随势就形,在时间的折叠纵深中迭变,在曲折街巷中穿梭,也在砖缝中一丝不苟。

  本期城市记录者来到重庆中心地带的老城区,从城市更新和影视视角两条线索,聚焦一个城市社区设计师把生活细节掰开揉碎、放在空间天平上细心称量而用以修缮城市的“细碎”工作,感受发生在重庆这座城市里嵌入场景创新的生活日常,以及在历史中锤炼出的重庆人倔强不屈的性格。

  折叠纵深的街巷中,隐藏着的角角落落,这种复杂而稳定的结构,构成了重庆的底板,以及一种倔强不屈的城市精神。

  邵今天是重庆城市记录者的第一站,将跟随建筑师余水和电视剧制片人逛一逛他们眼中的重庆老城区。我觉得重庆交错感极强,每时每刻在动线上的时间和空间里感受是不一样的。水哥认为山地空间里的街巷特质是什么?

  余所以在山城的街巷空间的时间轴线会被拉长。走一段路程,步道的空间感受会发生明显的变化;也就是当我们顺着街巷步道走时,移步易景,一眼望不到头,到了你以为是尽端的地方,可能突然就豁然开朗。但是对于整个社区而言,可利用的环境空间非常少。

  汤从影视角度上看,街巷步道是有纵深、有转折的,从镜头里看,人物很有美感,并且有强烈的故事性。

  余社区设计师的工作其实会更系统,除了环境景观的功能系统性,交通组织的系统性也是很重要的部分。行走在山地空间里,当我们把尽端联系,把“毛细血管”全部疏通,就可以使社区与城市形成通达性极高的空间步行网络。重庆市院各种大大小小的老旧小区更新项目中,我们往往都关注于疏通这样的“毛细血管”。

  汤日本飞机在重庆轰炸时期,作为一种预警机制,在飞机马上就要来临的时候,在重庆中心的制高点升起大红灯笼,警示大家快躲进防空洞里。

  汤重庆只是这段历史中的一部分,对中国来说,它也是一段漫长而屈辱、要求我们铭记的历史。当时重庆木质结构的房子比较多,日本人的飞机炸完后,房子一片一片地失火,我们一边修房,一边灭火。后来一个日本老兵回忆说,炸到最后,五年半过去了,从第五年起就感觉房子越炸越多。重庆人民爬坡上坎,经历了很多艰苦,墙上用油漆写“越炸越强”,象征着一种倔强的城市精神。

  余重庆的地形起伏和修建的建筑,受制于空间的局促,造成了整体空间对人的压抑感。因此在设计和改造的时候,我们保留了老树、老堡坎,保留社区历经岁月所留下的“粗糙”质感和历史记忆。同时,我们将整个环境调整成为暖色调,因为这的居民以老人占多数,暖色系能够提亮色调,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。

  汤这个是重庆比较有特征的树,黄桷树,它的根可以长在岩石上,气根像瀑布一样垂下来。

  老旧社区改造,改变外形只是其次,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长效机制,让居民对自己的社区产生荣誉感,进而主动关照自己的社区。

  余老社区有一定的历史,我们第一步会记录一些原有情况。有时候问题的角度很宏观,有些时候又很微观。除了居民日常和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因素,现实的物理空间环境也构成了思考线索。比如现在看上去还比较宽敞的场地,原本只有几条被杂草群所限定的几条小径可以通行。当我们对整体空间进行梳理后,可以同时容纳很多居民参与不同的活动于运动。我们不仅需要把交通打通,还做了路径的导航指引,包括通过地面的引导带、专门的导视图和引导标识,让方向指引性更加明确。另外,为了构建一个开放式空间,我们也将社区中有高差的区域间通过增加踏步或者钢楼梯,来实现区域平台的串接。

  余主要问题是在于对现状情况的掌握。一个是测绘,对物理空间资料的数据化提取,包括拿到房屋本体的结构鉴别判定、这是对原有建筑结构安全的掌握;还有就是评估工作,涉及居民诉求和他们关心的社区使用问题,需要动员社区和街道的力量广泛征集意见;另外是通过物探设备找到原有的基础管网、化粪池、防空洞等隐蔽问题,对它们进行重新梳理出来。以上工作中最重要的,是沟通工作,这是不同身份、不同立场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过程,消除种种隔阂,最后才能通过设计语言表达与呈现。

  余社区管理和运营机制,更多在于社区组织。从基层管理层,从街道社区要做一些组织活动,这些组织活动首先得有空间。其次得形成一种长效机制,然后再在这个社区实现照顾、关爱。

  邵建筑本身是一个技术性问题,但是组组织方式可能会影响它本身。“社区”从字面上理解关键是“社”,具有社交属性,有各种礼仪和礼节,有固定的小机制。

  余其实社区就是一个微观“社会”,问题就在于如何维持这个“社会”的活力,并使之保持和谐的状态。

  邵作为社区设计师,主体和权利归属的问题你怎么看?以及要怎么平衡各方利益?

  余站位视角不同,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利弊权衡和关注重点自然不同。从居民的角度看,考虑自己的权利是否受到侵犯是最核心的关注,同时他们也关注出行的便利与安全,最后落脚到在社区生活的舒适度问题;而社区管理者非常大程度上思考的是,改造后的社区能否为社区管理提供便利的工作环境,以及居民在社区生活的幸福感是否得到提升等面上的问题。

  我在参与这一个项目的时候,有别于以上两种身份和视角,因为在这一片区生活和工作的关系,所以既有情感上的关注,也有工作上的责任。

  余对。但是对外立面的改造也分了层次,这主要和投入的成本分配相关。最主要是解决居民出行的触感与观感。当然,以暖色系的调性来设计,能够说是我们与各方以及居民一同探讨得出的结果,这一结果也与重庆山城的整体色彩需求相一致。改造之后,我经常散步路径社区,可以感觉到一个合理社区氛围的平和与静谧。

  汤每个社区、每个老旧小区结构不一样,地势不一样,根据它的独特地势地貌通过合理改造重新修建,是利大于弊的。

  重庆山地折叠的方式,对设计师展现出极大的诱惑性,但其中细节所展现出的生活质感,才是设计的真正意义所在。

  余折叠的空间关系是这座城市的空间特色,所以老山城里面的曲折我们都进行适度保留和重新梳理,并且采用了更人性化的细节设计。人文精神,就是强调人的行为模式和使用感受。

  因此相对而言,人性化的整理是优先项,先于我们的设计。“水刷石的细节”、“砖与砖缝的关系”,“扶手栏杆的尺寸”、“架空的廊道”,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生活“酸甜苦辣”的丰富质感可能才是我真正想要去表达的。

  邵作为设计师都会面临城市底板的问题,要先探讨原有存在设计的基底或者逻辑,然后再给予创新。

  余创新是基于日常生活场景的完善。在改造时,我们把之前一块很长的荒地改造为一个可以交通和运动的环岛,补足了以前缺失的社区功能,同时也解决了交通高差的痛点。

  余不算太长,因为工程不大。但零零碎碎也做了一段时间,从前期的调研到后期的沟通、协调工作,都是要求我们参与的。

  余我们从江岸看过来,看到的是城市的建筑和城市的大尺度的环境关系,如果把这一层次剥离,你看到的就是整个地形的起伏关系、场地、道路、公共空间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。

  如果再往深层的方面去思考,隐藏在其中的,才是人们交往与生活的场景空间,这就构成了自然-城市-社会的关系。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,同时也有自己你刚刚参与公共的环境。所有人的参与所形成的社会系统,才是这个城市系统循环的层面。

  汤站在比较开阔的地方看,有两三个桥是并列在一条江上的,这条江上有两座桥是有世界吉尼斯记录的。

  余重庆的桥很多,桥作为片区间的重要联系是很重要的交通性干道,把江北、渝中和南岸区串联起来。而且它们有一个特点:一个桥一个隧道。

  估计所有搞设计的人都想过一个问题,就是要不要把整个桥给遮住,这样就会多出来很多建设用地,当然这是开玩笑的。

  汤重庆的桥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,都是很重要的,连接着南北。它是一种城市日常。

  汤这里叫胜利巷,是重庆以抗战命名三条街道之一。因为地势开阔,曾经有很多名人、高官居住于此。

  余这个街巷空间以前是一个老居民区,面积不大,但和枣子岚垭项目情况不一样的是,当我们来的时候这里已经拆迁完了。这一个位置距离上面陈诚公馆有十几米的高差,下方是整个隧道出来的引桥。

  余1899年,英国人Isabella 来重庆写了一篇游记,叫做《扬子江流域及其以远》,描述了当时重庆这座城市的神奇。形容重庆城所在地就像一块巨大的岩石,在一个无可拓展的场地之中。那时重庆已经开埠,房子基本是沿着地形建造的,树木比房子还高,使房子呈现出“大隐于市”的状态,这种城市关系的语言描述非常吸引我。

  这里原本有13栋房子,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保留了5栋,其他的房子因为结构问题做了部分拆除。因为项目尺度有限,又不想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改造,于是我们策划定位了“最重庆的城市民宿集群”,计划把这一个项目做成一个比较大而全的项目。

  这个区位不仅空间有特色,而且是感受渝中整体环境和视野的绝佳场所:到了晚上有开阔的景观视野,这里往前面走15分钟可以到洪崖洞,往后走15分钟就可以到大礼堂,因此我们大家都希望作为深度旅游重庆的步行路线,去感受、测量慢节奏生活中的重庆趣味。

  余区位价值和视野条件决定定位。因我们定位成了民宿集群,所以有些口子要打开,所以我们在桥下面公园处设置了电梯。

  邵在重庆做建筑一定要贴合山形。“怎么贴”就关系到城市发展建筑构成的问题。

  余小建筑和地形的贴合关系会更紧密更好一些,大尺度大建筑就更看重整个建筑的整体性。小建筑可以很容易地跟地形发生直接关联,让人直观感受到。

  邵不贴合代表城市建筑中的前卫,可能一代人看着贴合另一代人看着不贴合。这两种力量都在重庆,一个是骨子里的狂野,一个是外来的刺激,你做设计时更倾向于哪一种?

  余我在江北的时候看重庆,有一个基督教堂、一个天主教堂、一个中式的房子,一起隐藏在整片树林里。对面有一些现代建筑,还有一些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天际线,以及山体天际线。我理解的重庆就是这样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城市。这座城市没有办法纯粹通过宏观视角去理解,还是得走进去,深入到这些街巷,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特点。

  汤走近以后你会发现它不一样,视野的不一样。比如旁边的高楼,间距很近,可能二三十米,但能区分出空间结构。

  邵可以足够壮观,也可以很近尺度,被山包裹起来的,或者在江边的。这和重庆人本身强烈的性格一样,既有外露的部分,还有隐去的那一部分。所以如果要在重庆这个城市生活,很多地方你是要去探险。我们去解放碑。

  余解放碑、朝天门都是重庆人心目中很重要的地方。汤骁是解放碑的人,他就出生在解放碑。

  汤重庆一般会说去那个范围。因为解放碑对重庆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建筑。

  汤其实我们管解放碑叫“大什字”,还有“小什字”。它是中华民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唯一的一个国家纪念碑,来纪念重庆对中国抗战时期做出的巨大贡献。193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日,解放的时候西南兵工把它的名字从“抗战胜利纪功碑”改成了现在的“人民解放纪念碑”,现在简称“解放碑”。

  至于碑体为什么在那儿建,有一个故事。日军在轰炸重庆初期时,有一个炸弹正好落在银泉路,就是现在解放碑所在的位置,弹坑特别大,人们很愤怒,就在弹坑堆积了很多木棍,砌 成一个精神堡垒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就在弹坑基础上修了一个碑,重庆的商业就在这个碑周围开始发展起来。

  余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,重庆在这里发生。渝中区主要的区域在以前的老城门——通远门。

  汤渝中区是重庆的核心城。所有的重庆人都把渝中区或者解放碑当成“母城”,是心中的中心点。渝中区老城有600多年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宋朝,现在保留了“九开八闭十七门”。

  余这个很有意思。这个区域是我们协商之后划定的,没固定范围。最终改造的整体空间里面包括主要的八栋建筑、五个城市广场——新重庆广场、罗汉寺前广场、四壁出口广场、大同街的小广场,还有新华路八十号旁边一个社区的城市微空间,总共有两万六千平米的地面环境。其中一条就是今天我们走的,从解放碑一直过去连到小什字,然后从新华路下到来福士的24小时通廊,穿过24小时通廊到达朝天门。

  余这个街区是解放碑到朝天门的一条很重要的主干道,从解放碑过来直接穿过来,只有一两百米左右。但因为以前常规的改造做法是连续统一整体化的设计,做出来整个街道缺乏标识性。疫情之前的2018、2019年,重庆作为全世界旅游增长最快速的城市,很多游客来到重庆旅游观光的时候,在解放碑地区,不太容易从解放碑找到朝天门的路。所以,对这一地段城市空间的改造需求,特别是导识系统和公共空间品质的需求愈发强烈。

  汤我就住在这附近,原来的感觉是很拥挤,特别是前两年到旅游高峰的时候,通行都是十分艰难的事。现在改善以后,道路可能会容纳多游客通行,肯定会慢慢的好。

  余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,除了让旅游业给渝中区带来兴盛之外,还希望可以通过我们对基础环境的一些整理,改善这样的情况。我们对这个空间主要进行了U形断面的改造,包括人行道、立面,以及两侧建筑。并且当时设计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点,就是解决大家找路难找的问题。

  汤重庆没有指示牌的话,特别难找到路。在重庆不会用东南西北去描述道路,路全是拐弯的。我们会说往前、直走、右转、左转。

  余做了基础条件整理之后,下一步可能更重要的就是做它的业态。第一步做基础环境整理,把空间打开,把人的活力放回到城市,有一些业态再进来,整体就提升了。

  本来重庆对市政栏杆防护有统一要求的,但是我们在这里做了一些调整。在平的地方和有坡度的地方,防护杆体间距也有一些细节的区别,是不一样的,若遇到七天长假和节假日,这个栏杆是能打开的。这里我们也采用了多杆合一的做法,把智慧灯杆、导识系统结合,占道市政箱体也为步行让路,杆体从原本的149根缩减到了60多根,用的是铸铁,装配式的,而且里面可以充电。

  余有两个定位,一个是旅游消费的中心城市,还有一个是金融中心。先把物理的公共空间做好,有了一个宜居宜游的外部环境,就有了一个好的面相。再通过业态的自然更替,或者通过楼宇的招商,产业业态一旦丰富,自然而然就会实现城市能级的提升。所以这是一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业态更新尝试。

  余以前这边有一排临街的铺面。以前罗汉寺是被整个藏在后边儿,还有就是修了一个地铁口,地面增加了一些通风口。在改造时,我们把前面打开还给了公共空间,并且在周围做了几个座椅,经常会有人在那儿自由地坐着。另外,我们从色料上去贴合整个罗汉寺,做了一些锈蚀穿孔铝板,产生了一个界面的关系。到了夜间,这里会发光,展现出罗汉寺的轮廓。

  邵我发现重庆命名特别接地气——小什字、筷子街、两路口。看似不太讲究,但是是一个文化特质,代表这里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。

  汤很生活化,很接地气。在我小时候,这条街的社区全是那种三四层高的木结构建筑,现在完全不一样了,很神奇。

  余这栋楼是美丰银行,1934年由杨廷宝先生主持设计的,目前我们正在做文物修缮;另一栋楼是重庆饭店,1935年建造的。基本上只有新华路下段的这一部分,几乎完全跟100年前的风貌是一致的。

  把生活细节掰开揉碎,用来修缮这座城市,使其仍就保持自己的特色城市,这得感谢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不懈奋斗。

  汤对,除了渝中的两江会合的点,还能够正常的看到两边,江北和南岸比较开阔的视野,还是很震撼的。

  邵我们随便坐一下,现在朝天门也可以乱坐。在重庆这样的山形里,每一户的灯光似乎都构建着一种很强烈的生活感。

  今天走的这条路,是一条“电视剧的脉络”,有一种整体贯穿性,但不常来重庆的人不会这么走。从一个很微小的小圆点的社区“内院”状态,走到一个视野开阔的重庆,再走到情绪感强烈“主动脉”上。

  汤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社区,一条节奏缓慢舒适的街道,一个位于重庆中心林立高楼中的解放碑,经过一系列把你拉入到久远年代的民国建筑,最后来到具有超现实气质的朝天门。感谢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不懈奋斗,把重庆从一个经历了五年半无差别轰炸的废城,修缮成一座仍然有自己特色的城市。作为重庆人,这是我们很骄傲自豪的事情。

  余无论是一个小社区,还是解放碑这短短1.3公里的路程,里面都涉及到非常多琐碎的问题,不管是在前期研究、后期建设、建设完成后每个部分之间要获得一种“跨界”平衡,这与传统的改造工程有很大区别。由此可见,城市更新是一个系统性的、渐进式的社会治理工程,要专业的伴随式服务,也需要统筹、协调、对接很多专业内外的工作,有效结合来完成。设计师只是整个庞大体系中的一部分,我们更多是偏向技术型的工作,来协助整个大系统工程完成内容。

  邵很谢谢汤骁带给我们跌宕起伏的历史和人文,也非常感谢余水带我们走过了三个中心——一个是在山上的生活中心的状态;然后再转身到一个比较代表山城中心的风貌界面来看这个城市,与城市产生关系;再到我们称为现代都市。几个中心的变化我们都在其中。不管是大尺度的转换,还是生活中心的小尺度,面向问题是相似的,只不过尺度拉开了,设计师要解决的还是细碎、具体的基本问题。随着基本的东西的改变,未来真正的设计师要重新梳理、改变的东西会慢慢的多。感谢大家。

  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

最新文章
相关产品